近日,梁爱辉副教授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了研究论文“Highly Efficient Halide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via Molecular Passivation”,并被选为Hot Paper。(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100243)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是一类新型的光电功能材料,因其具有的光吸收系数大、载流子迁移率高、半峰宽窄、以及可溶液加工等突出优点,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发光二极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相比,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表现出更优越的色彩饱和度和色彩调节范围,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高色域显示的需求,在未来的照明和显示方面将展示出极大的应用前景。
目前,高效率的PeLED都是基于溶液法制备的。但是,溶液法容易在薄膜中引入缺陷,使得非辐射复合增加,进而导致器件效率降低。分子钝化是一种能有效减少缺陷、抑制非辐射复合、增强辐射复合的方法。其中,有机胺盐已经被广泛报道可以用来有效钝化钙钛矿表面和晶界的缺陷,提高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然而,目前报道的有机铵盐钝化剂主要是一些伯胺类化合物,基于伯胺类钝化剂的器件性能还有待提升,并且钝化剂与钙钛矿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为了开发新的高效的分子钝化剂,深入研究分子钝化剂与钙钛矿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我院梁爱辉副教授与美国普渡大学的窦乐添(Letian Dou)教授团队合作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末端结构的有机钝化剂,并成功应用于PeLED。其中以苯基咪唑碘(PImI)为钝化剂的基于MAPbI3的PeLED的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了15.6%。
该工作不仅深入研究了有机分子与钙钛矿晶格间的钝化作用,同时提出了新的分子工程方法,可为开发高效、稳定的钙钛矿电致发光二极管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