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上午,西蒙弗雷泽大学于化忠教授应邀在方荫楼5511会议室作了题为《移动电子产品作为应场分析仪器:从成像比色到app定量》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院长贺鹤勇教授主持,副院长胡晓玉教授等120余名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于化忠教授的报告聚焦于即时检测(Point-of-need, PON)分析技术。PON检测旨在实现现场、快速获取检测结果,通常具备操作简便、无需复杂仪器、便于携带以及响应迅速等优势。尽管其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通常低于传统实验室检测方法,但在缺乏实验室条件的农村地区、家庭自我检测、环境现场监测及常规筛查等应用场景中,该技术的性能局限在可接受范围内。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为PON检测设备提供了具有潜力的替代性平台。于教授团队近期致力于将智能手机与定制化应用程序相结合,用于实现定量比色分析。此类技术不仅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应用前景,还可拓展至食品安全、环境监测以及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互动环节中,师生们围绕条形码与二维码的区别、手机是否可用于紫外荧光检测、光化学与电化学技术融合的应用难点,以及实际样品检测过程中是否需要预处理等问题,与于化忠教授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于化忠教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对各类问题进行了详尽解答,并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本次学术报告不仅加深了我院师生对即时检测分析技术在科研中重要作用的理解,也增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认知,为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进化学学科“双一流”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于化忠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光华奖学金);1997年在北京大学纳米化学中心取得博士学位(1999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世顺奖)。1997年到199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短暂工作于加拿大国家科学院和Acadia大学后,2001年受聘于西蒙弗雷泽大学 (SFU)化学系,2009年破格晋升为终身教授。于化忠教授发表研究论文200篇,刊登在包括自然通讯、美国化学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等核心期刊上;另有国家/国际专利24项。先后获加拿大化学会Fred Beamish奖 (2004),加拿大电化学会W. Lash Miller奖(2011),国际电化学学会Tajima奖(2012),以及加拿大化学会的W.A.E. McBryde奖章(2015)。自2020年1月,受邀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分析化学旗舰杂志分析家(Analyst)副主编。2021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最近(2024年11月)获SFU理学院的科研成就奖。
[三审三校:江 跃 胡晓玉 钟声亮]